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回收处理报告的编制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各家企业自行制定的回收处理报告样式不统一,部分报告甚至缺失关键指标,如材料回收率等,难以满足车企和电池厂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5月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5年第四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其中《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第4部分:回收处理报告编制规范》的国家标准计划应运而生。这一标准计划的制定,旨在统一规范回收处理报告的编制,解决当前行业存在的痛点,为行业提供统一的规范,是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实际上,最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多项政策,都在强化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2022年1月27日,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强化新能源动力汽车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
同年7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格外的重视和严格监管的决心。
在国际上,欧盟的《欧洲电池法规》也对电池材料回收率设定了严格的目标,这无疑也对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标准计划规定了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企业回收处理报告的总体原则、编制内容要求和其他要求,适用于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企业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报告的编制工作。
编制总体原则:回收处理报告的编制需遵循真实性、及时性和规范性三个根本原则。真实性确保报告所包含的数据和信息准确无误,反映实际的回收处理情况;及时性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报告的编制和提交,以便委托方及时了解回收处理进度;规范性则明确了报告的格式、内容和表述方式等要求,便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报告作比较和分析。这三项原则的提出,为回收处理报告的编制划定了清晰的框架,有助于提高报告的质量和一致性。
编制内容要求:详细规定了回收处理报告在车用动力电池再生利用过程中需要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电池的基础信息、物理处理过程和化学处理过程等。电池基础信息有助于追溯电池的来源和特性;物理处理过程的描述能展示电池在回收利用过程中的拆解、破碎等操作步骤;化学处理过程则涉及到电池材料的提取和回收等关键环节。通过对这一些内容的全面记录和规范呈现,为回收利用公司可以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和委托方提供了监督和评估的依据,逐步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随着《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第4部分:回收处理报告编制规范》的国家标准计划的推进,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慢慢地增加,行业正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这一标准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实现生产责任延伸和信息溯源管理的闭环,为核定材料回收率提供相关依据,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推动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